问题导向:绿色革命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够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作物产量增长放缓。但是,要养活21世纪的世界人口,粮食产量必须持续提高;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适合粮食生产的面积持续减少。粮食安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挑战。
在大多数粮食不安全的发展中国家,预测的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使这一挑战变得更糟。鉴于已有大量研究量化了作物生产力的贡献,我们知道现代品种、增加投入使用和更好的农场管理等因素对作物产量增长有很大贡献。然而,我们对气候对作物产量影响的认识仍然相当不确定。
新研究发现:Peng等报告说,水稻产量随着夜间温度的升高而下降。Lobell和Asner表明,在美国,生长季节温度每升高一度,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就会下降17%。虽然气候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不可控因素,但很难将这种影响与其他因素分开。
研究目的:采用特定作物面板数据研究气候对中国小麦产量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对中国小麦产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影响幅度小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
数据样本分析:
本文利用1979 - 2000年中国22个小麦主产区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这一时期的温度、降雨量和太阳辐射等气候数据。
小麦投入产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出版的《国家统计年鉴(1979-200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79-2002年)》和中国物价局出版的《中国农业成本收益年鉴(1979-2002年)》。
气候数据来自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
分析上的挑战是将对作物产量的非气候影响与气候变化影响区分开来。我们假设作物产量是作物投入、技术、管理、土地质量和气候因素的函数。
产量方程的初始解释变量包括土地、劳动力、化肥、种子、农药、机械、灌溉和其他物理投入等投入;区域生产专业化;气候变量,如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一组区域虚拟变量;还有两个制度变化。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1979 - 2000),中国进行了重大的政策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和90年代末农业政策的新发展。我们使用特定于时间的虚拟变量来反映这两个主要的政策变化。最后,用时间趋势来表示这一时期技术变化的因素。
研究发现: